工業(yè)設計師
+ 關注 查看全部作品聯(lián)系方式:
馬兒哥哥
1020287335
18601677541
未填寫
作品版權歸“馬兒哥哥”所有,禁止匿名轉載;禁止商業(yè)使用;禁止個人使用。
重要聲明:
設計網(wǎng)為開放交流平臺,不擔保任何私下交易。是否使用本網(wǎng)站服務及資料應由用戶自行考慮并自負風險。用戶以自己的獨立判斷從事私下交易行為,將獨立承擔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和責任,設計網(wǎng)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外骨骼結構設計案例分享
19年外骨骼結構設計
機械外骨骼或稱動力外骨骼(Powered exoskeleton),是一種由鋼鐵的框架構成并且可讓人穿上的機器裝置,這個裝備可以提供額外能量來供四肢運動。別稱:強化服、動力服(Power Suit)、動力裝甲(Power armor或Powered armor)、Exoframe、Hardsuit或Exosuit等。憑借這套"服裝",人類就可以成為所謂的"鐵人"。
動力外骨骼更傾向于軍用,除了能夠增強人體能力的這一基本功能外,還要具有良好的防護性、對復雜環(huán)境的適應性以及輔助火力、通信、偵查支持等軍用功能。 動力服是設計成用來保護穿戴者的,例如為了保護士兵或建筑工而設計,或設計用來進行救援身處險境的人員上。廣泛一些的用途則是用來做為義肢與幫助老弱者行動。其它的用途則是用來進行救援行動,就像在一棟要倒塌的建筑物里,這個裝置可以提供給工人很大的力量來舉起重物,同時保護它不被落下的碎石砸傷。在日本,有銀行為需常搬運沉重鈔票及硬幣的員工配備外骨骼,以降低身體負擔。 科幻作品中也有眾多作品將動力服拿來發(fā)揮,例如《星艦戰(zhàn)將》中機動步兵的動力服;《鋼鐵俠》中的動力服;《浩劫殺陣》系列、《輻射》系列、《戰(zhàn)錘40000》《warframe》或《星海爭霸》中的太空陸戰(zhàn)隊身穿的動力裝甲等等。
"你可以想象一個像蜘蛛網(wǎng)一樣的東西緊緊的結合你的貼身褲子,"設計和建造這款機器護甲的研究小組負責人、美國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學者康納·沃爾什(Conor Walsh)這樣說道。這套衣服并非第一款測試的機械外骨骼,盡管它可能是目前為止最舒服的。類似這種帶有堅硬的金屬和塑料外套的外骨骼已經(jīng)用于幫助癱瘓人群擺脫輪椅,但它們仍然是笨重的機器。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普通人每小時只能以約24公里的速度前進,世界紀錄保持者Usain Bolt的最快速度為每秒12.3米。與其他動物相比,人類這樣的速度很是尷尬,雖然動物們大多數(shù)都是四腿走路,但人類想要借助自身行動更快的夢想從未因此而停歇。在歷史里,人們已經(jīng)找到了不止一種提高行進速度的方法,但是,目前看來,僅使用人力即可簡單推動使用的只有自行車。但是,無數(shù)電影導演和科幻迷們告訴我們,其實可能還有另一種方式,那就是外骨骼機器人,外骨骼機器人一直是科幻電影中人類自身能駕馭力量的極限。
外骨骼機器人的發(fā)展與場景 外骨骼的定義最早其實來源于動物,即外部的骨骼,這些外部骨骼一般用于支撐和保護動物,與之相反的是人類這樣“內骨骼”的生物。因此,外骨骼機器人一般是指那些能夠保護自身,并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設備,從單一的穿戴電子類產品,后續(xù)逐漸形成電子、機械、仿生的跨界融合,形成一項面向未來的獨特前沿技術,在應用領域上也發(fā)展衍生到包含那些能夠增強(幫助康復)殘疾人的可穿戴設備,主要用于幫助病人做步態(tài)康復訓練。因此目前從功能上,一般將外骨骼機器人分為增強型外骨骼和康復類外骨骼。 外骨骼機器人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890年,當時一位叫尼古拉斯·亞根的俄羅斯人發(fā)明了一種用壓縮空氣包為動力的類外骨骼系統(tǒng);1917年,美國發(fā)明家開發(fā)了一種以蒸汽為動力的外骨骼機器人;1960年,最早的外骨骼項目出現(xiàn),其來源于美國軍方的增強型軍用裝甲,同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也開始研究人體增強的概念,后續(xù)外骨骼機器人很快就開始研發(fā),也造成了這個領域大部分能夠探明的問題迅速被探明。1970年,通用電氣設計的Hardman系統(tǒng),包含了30多個關節(jié),能舉起1500磅的重量,展示出了外骨骼技術的龐大可能性。
作品版權 歸 馬兒哥哥 所有, 禁止匿名轉載;禁止商業(yè)使用; 禁止個人使用。
聲明:設計網(wǎng)為開放交流平臺,不擔保任何私下交易。是否使用本網(wǎng)站服務及資料應由用戶自行考慮并自負風險。用戶以自己的獨立判斷從事私下交易行為,將獨立承擔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和責任,設計網(wǎng)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